湿地盘论坛
(一)垃圾处理
1.规划着重加强对规划区内生活垃圾处理,确保生态安全、设计制作符合本区生态环境的环保垃圾箱,具有分类防止垃圾的功能;在步游道、旅游活动开展密集区、节庆活动场所、特色小镇、综合服务区平均每150米游览线放置一个环保垃圾箱,在区内车型行路两侧平均每500米放置一个环保垃圾箱。垃圾箱制造成本低,又要外观可表现自然或蒙古族民俗特色的花纹。
2.配合新综合服务区规划,在服务区内设置一处中心垃圾回收站,将景区、村落的垃圾集中后送外部处理。
(二)加油站规划
为满足家庭牧场业主、自驾车游客、游车以及日常观光用车对汽油的需求,特在综合服务区建设加油站1座。
(三)给排水规划
风景区地处草原少雨地区,主要靠闪电河、地下水供水。由于农业种植和旅游开发都对水资源需求量大,水资源的匮乏、季节性强成为制约旅游区开发建设与运营管理的重要因素。
1.给水工程规划
给水主要利用双山水库及黑风河水厂扩容改造,保证项目区用户用水需求,降低重复建设成本。同时要充分利用闪电河的河水和丰富的地下水源,通过打井供水的方式实现自来水管网供应,满足生活用水需求。管网铺设与旅游区环境氛围相协调。实施水源(径流、泉水、雨水)拦蓄工程,结合水面景观打造,同步设计、建设村庄牧民房屋、农家乐等区域的供水设施,实现景观欣赏与生活用水“双满足”。消防用水按每个消防栓用水量36m3/h,消防栓间距120m,火灾延续时间按2小时计算。消防用水不计入总用水量,但给水系统的供水能力要满足消防用水的需要。
2.排水工程规划
排水工程建设要立足生态保护,建立旅游区水资源循环利用运转体系。
(1)污水处理
旅游区的污水主要是生活污水,同时旅游区生活污水主要集中在综合服务区、家庭牧场两个区域。通过建设处理效果好、技术成熟、投资少、运行寿命长的地理式污水处理装置对功能区的生活污水进行处理。经处理后的污水达二级排放标准,用于景观、防火用水和草原灌溉。同时,注意管网铺设与旅游区环境氛围相协调。
牧场的生产、生活污水统一处理。采用圣牧高科的处理系统,把牲畜粪便和生活污水集中到生物肥料加工处理中心,经过处理后的中水,再循环利用,用于饲草料地灌溉。
(2)雨水处理
雨水采用以地表漫流的排放方式为主,对于道路、建构筑物,以地形条件设置涵洞、排水边沟和雨水明沟、暗沟,最终排入草原,使草原更好的涵养水源。
(四)供电供热规划
1.供电工程
建议使用太阳能、风能和地热等清洁能源发电,实现规划区能源自循环。产业管理中心设置10kV变配电站,为保护景观,在规划区内不架设35kV等级以上的架空线路。若需要设高压线路,应得到旅游区管理处的同意,方可实施。
(1)根据旅游区发展与运转需要,增配380伏动力电路及设施,提高供电可靠性及电能质量,保证地热系统等更加安全稳定的运转,旅游区供电线路敷设地下电缆。
(2)在综合服务区和家庭牧场配备50千瓦柴油发电设备2台(套),以保证特殊情况下的旅游区运转。
(3)鉴于草原架设输变电线路成本高、影响景观的实际情况,建议在论证核算基础上选择使用光伏电能、小型风电技术解决旅游区牧民、家庭牧场业主生活用电、路灯需求。
2.供热工程
(1)鉴于北方地区旅游活动的季节性特点,旅游区部分服务设施将于冬季关闭,故不大规模置设取暖设备。
(2)冬季旅游区内尚需提供热源的营地、酒店等服务设施,可采用区域分散设置电加热设备的方式取暖。
(3)提倡使用地热等清洁能源为冬季供热的主要来源,规划供热地面10万平方米的地热供热站一座,地面建设300平方米的热力交换站一座,外观建筑风格可选择蒙古包的形式。
(4)供热管道采用地埋方式,减少管道对草原景观的破坏。
(五)通讯、网络、广播设施规划
1.现状
目前规划区大部分地区有移动通讯设施覆盖,但个别地点能接收到不稳定的移动通讯信号,无宽带和邮政服务。
2.规划
●完善固定通讯业务设施及服务项目设置,开通公共服务电话,开通互联网宽带业务。
●建立移动通信基站,开通网络无线通讯业务,实现无线通讯信号全旅游区覆盖及WIFI网络信号营地区域覆盖。
●在综合服务区和家庭牧场区结合“三网合一”工程推进,选择经济模式,完善旅游区广播、电视服务设施体系建设,实现集约统一配置。
●在旅游区功能服务区(游客中心)设立邮政服务机构,方便游客购物邮寄的需要
●着眼旅游区发展,推进包括电子门禁、手机导游、对客互动、可视监控等项目在内的智能化旅游服务体系建设,提高运营管理水平。
(六)安全设施与应急管理规划
1.防火规划
(1)草原防火规划
草原面积大,全年寒冷干燥气候延时较长,植被脆弱,覆盖广泛,森林防火任务艰巨。
●坚持预防为主,防消结合的原则,在旅游区入口处设立防火检查站。在旅游区相关制高点设置火情监测瞭望塔(哨)。
●草原防火期内,在草原上作业和通过草原的各种机动车辆(如自驾车),必须安设防火装置,采取有效措施,严防漏火、喷火和机动车闸瓦脱落引起火灾。
●在综合服务区、家庭牧场区外围建设防火隔离带,如可以通过建设汽车车型路的方式起到防火隔离的作用。
●因烧荒、烧茬、烧灰积肥、烧秸秆、烧防火隔离带等,需要生产性用火的,须经相关政府管理部门批准。生产性用火经批准的,用火单位应当确定专人负责,事先开好防火隔离带,准备扑火工具,落实防火措施,严防失火。
●在草原上从事牧业或者副业生产人员需要生活性用火的,应在指定的安全地点用火,并采取必要的防火措施,用火后必须彻底熄灭余火。
●加强防火宣传与管理,在旅游区显著位置都要设置中英文对照的草原防火标语
●在旅游区内地势较高处修建防火瞭望塔,以便及时发现火情与组织扑救
(2)建筑物防火规划
●各建筑物间及周边,都要设置符合消防要求的环形消防通道,划定消防分区,每个防火分区要保障两个安全疏散通道。
●建筑群消防水源取自供水管网、贮水河道及蓄水湖泊。各度假营地服务区内,布属供水管网及室内外地下消火栓,配置消防水龙头。在变电室、监控室等不宜用水场所,满额配置移动或手提式灭火器。
●采用以鼠类为食的小禽兽在春秋两季开展绿色生态捕鼠,如鼬类(黄鼬、艾鼬、伶鼬、虎鼬等)、鼬獾、豹猫、家猫等以及猛禽,如雕、鹰、枭等都常捕食鼠类。根据天敌的生活习惯,经济创造有利于鼠类天敌的生存条件,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控制草原鼠害的大量发生。如在草原上每隔500m埋一根木杆,供猛禽落脚。当鼠害严重时,可采用鼠夹、套子等器械来捕杀,减量减少化学毒杀方法的使用。
●针对近些年草原受干旱影响严重,蝗虫数量增加的现象,鼓励本地牧民养草原牧鸡。首先,选择优良的鸡品种,如黄麻鸡具有善奔跑,捕捉蝗虫能力较强。其次,放鸡要与放羊时差要分开,放鸡在清晨和傍晚,放羊活动在两次放鸡之间。通过鸡来灭蝗的方式,一是比化学方式更加环保,二是草原牧鸡可作为旅游商品之一,积极报上游客的餐桌,或作为商品销售给游客。三是通过绿色草原鸡的销售也成为牧民的收入来源之一。
3.防沙治沙规划
●对严重退化、沙化、盐碱化、石漠化的区域和生态脆弱区的区域,实行禁牧、休牧制度。
●鼓励和引导牧民采用划区轮牧制度,即在季带划分的基础上,在把每一季带分成若干轮牧分区,按照一定次序逐区轮回利用的一种放牧制度。
●加大草原执法监督力度,依法严厉打击开垦草原、非法征占用草原以及乱采滥挖草原野生植物等破坏草原的违法行为。
●加强人工饲草地、家畜棚圈等基础设施建设,积极推行舍饲圈养。
●通过建立完善技术创新、机具保障、综合服务等支撑体系,不断扩大保护性耕作示范项目的范围,如改土豆种植为文冠果种植,加快保护性耕作的推广步伐,从而减少农田扬尘,防止土壤风蚀、水蚀,保护生态环境。
●设立固定监测点和动态监测点,为禁牧区草原利用和草畜平衡核定提供技术数据,为草畜平衡和植被恢复监测评价提供依据。
4.防洪抗旱体系
●认真贯彻以泄为主,泄蓄兼施的防洪方针。根据国家《防洪标准》,加强对多伦湖水库周边河道、闪电河道的疏浚整治,按三十年一遇洪水流量提高设防标准。
●旅游区开发建设应遵循水文地质自然规律,尽量减小因旅游、地热及其他工程建设施工对闪电河原有河道造成的破坏影响,避免因河道破坏导致的洪水泛滥等自然灾害的发生。严禁在泄洪河道上修建建筑物。
●重视水资源综合利用,将防洪体系建设与旅游景观设置有机结合,在确保防洪安全的基础上提升旅游区水域景观档次。
●在综合服务区和家庭牧场区域建设蓄水设施,蓄积雨水和引入闪电河水,以保证旅游旺季和旱季的生活用水和草原农牧业生产用水,减少对地下水的过量开采。
5.防雷体系
●贯彻国家《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》要求,旅游区各功能区全域敷设防雷接地系统。建筑物顶层设置避雷网,变压器中性点直接接地。通讯等电子设备接地应用可靠。建筑物综合接地电阻小于1欧姆。
●科学规划旅游区设施建设,不在山顶地带建设高大建筑物。
●在雷暴多发区设立安全哨卡,确保恶劣天气时对游客的及时疏导与救援。
6.治安防范规划
●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建立旅游区安全监控体系并实现全域覆盖,并以综合服务区、家庭牧场区、休闲娱乐区为重点,安全监控指挥中心24小时运转值守,重点监控不法人员的违法行为和极少数游客的破坏行为。
●依据旅游区运转实际需要,建立专职保安队伍(20—30人),统一负责旅游区秩序维护和安全保卫工作。
●按照点线结合的原则分区域设置巡逻路线,定时进行例行巡查。
●与当地公安部门建立密切联系,及时处置突发事端,维护旅游区正常运转秩序。
7.救援体系规划
●开通旅游区安全广播系统,覆盖主要活动区域。系统宣传旅游安全知识,提高工作人员和游客的安全风险防范意识。在意外事故发生时发挥安抚人心、引导疏散、指挥抢险的功能作用。
●规范设置旅游区各项基础服务设施。(1)沿旅游线路全程设置安全警示、报警标志;(2)核心旅游区全域布设安全监控摄像头并与指挥中心联通。(3)建立报警专用电话,遇有报警,及时响应。
●在综合服务区、家庭牧场区等设立专业医务室(站),负责游人日常伤病处理,特别是运动造成的皮肤擦伤、骨折以及日常疾病的处理。与正蓝旗、多伦县城医疗救护机构建立密切联系,危重伤病人员及时转院救治。
●根据旅游区发展需要适时投保旅游责任保险,并引导游客投保旅游意外险。